http://home.so-net.net.tw/eva_pig/taiji-acope/taiji/12a.htm

鄭子太極拳介紹   
芝淩



前提    鄭曼青先生天資聰穎,詩書畫造詣皆深,尤其太極拳更是受到大家的讚歎。


抗戰期間,鄭曼青先生曾在渝駐華英大使館內和英軍訪問團比賽武術,鄭曼青先生一轉手或一側身均使對方跌出數丈外,觀眾無不驚歎。


後來將他的太極拳譯成英文傳到歐美;鄭曼青先生還在紐約開班授課教太極拳,熱心的把中國文化和武術傳進西方。


去三病    練拳的開始要先除去三病,拳才能深造。


第一為無恒之病,鄭子太極拳以柔克剛、專氣致柔,牽動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若學此拳卻無恒,實在可惜!鄭子太極拳僅費七分鐘即可打完,每天早晚應當各打一、二次。


第二為貪多之病,學太極拳不講求學到全數,但講求能學到深處學到熟巧;就算是只學到一、二個招式,也要定心練習、默記在心,不可不知足。


第三為求速成之病,欲速則不達!練太極拳不只是外形,還必須要瞭解它的哲理,不能因為求速成就草草學成一招。


若能去除以上三病,便能順利的習拳。


修練鄭子太極拳的要略    修練鄭子太極拳尤其要注意到全身重量只能放在一腳上;主宰於腰,手腳、頭頂、眼鼻皆須隨著腰轉動。


故所謂『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就是說手要隨腰轉動,而不能任意擺動。全身要放鬆,要露胯,身體要保持中正不歪斜;拳如行雲流水讓氣不斷,拳須分陰陽。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手腳隨腰轉動讓整套拳非常流暢。


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


1.
太極拳起式 2-1.攬雀尾(左掤)2-2.攬雀尾(右掤履擠按)


2. 單鞭
4.提手上勢 5.靠 6.白鶴亮翅 7.摟膝幻步


8.手揮琵琶 9.摟膝拗步 10.如封似閉


12.十字手 13.抱虎歸山 14.攬雀尾(履擠按) 15.斜單鞭


16.肘底捶 17.倒攆猴 18.斜飛式 19.雲手 20.單鞭下勢


21.右左金雞獨立 22-1.右分腳 22-2.左分腳 23.轉身蹬腳


24.左右摟膝拗步 25.攬雀尾(掤履擠按)


27.單鞭
28.玉女穿梭 29-1.攬雀尾(左掤) 29-2.攬雀尾(右掤履擠按) 


30.單鞭下勢 31.上步七星 32.退步跨虎 33.轉身擺蓮


34.彎弓射虎 35.如封似閉 37.十字手(合太極)


太極忽雷架簡介


   
太極忽雷架(又稱八卦方圓太極拳)是由清末太極大師李景延,晚年時期,在其師陳清萍所授太極拳和他精研武術的基礎上,總結自己一生在保鏢生涯中所積累的技
擊精髓,博采諸家之長,又參照清版《靈台儀象志》等書。取其杠杆、三角、方圓等型之理,為拳用之理。對原拳架進行大膽的改編創新,創立了太極忽雷架雛型,
李景延去世後,其子李火焰絕嗣未傳,此套拳路功法就由李景延的嫡傳弟子張國棟所繼承下來,張國棟在師傳基礎上,對忽雷架的套路功法,從功作、身法、步法、
勁法,練習方法及推手技巧諸方面進行精心研究,悉心揣摩體會,深有所悟,更加充實地完善了“忽雷架”之內容,逐步發展定型為流傳至今的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
拳套路。

   
張國棟(幼名大貴、字應林1871—1936)原籍溫縣趙堡鎮王圪檔村人。後遷居鄰村陳新莊。一生以保鏢授拳為生,主要授拳于溫縣、武陟、博愛等地。1928年起被省國術館(開封)聘為主教。張國棟去世後,他的長子張文成又子承父業,繼續在省國術館職教。

    太極忽雷架的主要特點:
   
忽雷架一套七十六勢,由淺入深地分為一聯、二圈、三身轉、四分、五勁、六圪節等十一層練功法。此拳在發勁階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剛,如閃電、似迅雷,
動作威勁精巧,周身抖擻如顫抖然,兩腳挫碾震促“嚓嚓”有聲,促步挫腳,掛撩跪蹬,步法靈巧奇異;換勁及時,虛實分明,內外兼修,以柔促剛,腰如車軸,腳
似鑽,兩手如輪旋滾翻。一動一太極,寸寸皆陰陽。


楊式太極拳府內派源流談


楊式太極拳府內派是楊露禪當年進京城入王府所傳授的原汁原味的楊式太極拳。但由於封建保守的門規限制,又由於楊澄甫為適應社會的進步、發展而修改、定型的楊式大架八十五式廣於傳播,反而使楊露禪當年在王府內所傳之拳鮮為人知。


楊露禪當年在王府內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蘭亭,一是富
周。後王蘭亭與司星三,李瑞東等人因與楊班侯反目,創編了“太極五行捶”;而富周則遵守門規不傳弟子,只傳其子富英。民國初年,時在東北軍任要職的保定市
肖公卓得知富英學得楊家全部太極,苦苦追求,得拜于門下,承其所學。肖公卓先生解放後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諦者有翟英波、冉國顏等人。翟英波又傳李正等
人。


楊式太極拳府內派僅拳法就有十套,即:1、智捶,2、太極
大架,3、太極老架,4、太極小架,5、太極長拳,6、小九天,7、後天法,8、太極散手三十式,9、太極十三丹功,10、太極點穴法。這十套拳法由淺入
深,環環相扣,組成了楊式太極拳完整的體系。當年楊露禪正是憑著這些才在京城稱霸武林人稱“楊無敵”。否則僅有一套經楊澄甫改編的楊式大架八十五式是撐不
住門戶的。


楊式太極拳約十套拳法與當今流傳的陳式太極拳毫無相通之
處,甚至大相徑庭。因此,李正先生認為楊露禪當年雖學拳于陳長興,但陳長興則學拳于蔣發,蔣發學拳于王宗岳,而王宗岳則是武當山張三豐所傳太極拳的北派代
表人物。李正先生認為,陳家溝祖傳的拳術不是太極拳而是炮捶,當然炮捶也是一門很好的拳術,在技擊和健身上有其獨到之處。但由於當時陳家溝地處偏僻,閉塞
保守,本門拳術不准傳給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學習其他拳術。陳長興雖違背族規學得了蔣發的太極拳,卻不準將這套學于外人的拳傳給本族的人。陳長興無奈,只
好將所學全部傳給了外族人楊露禪,豈料楊露禪憑此拳進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極,待陳家溝人意識到如此絕妙的拳術差點與陳家溝擦肩而過時,陳長興已年老,不能
將全套太極拳依樣傳授,只能將太極拳的某些動作和勁路揉進陳家溝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個新的太極拳流派--陳式太極拳。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楊式太極拳是經
張三豐------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露禪傳承下來的原原本本的太極拳,而陳式太極拳則是陳長興或其後人揉進了陳家炮捶後形成的新的太極拳流
派。否則就無法解釋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從套路到拳式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甚至風馬牛不相及。如果說是楊露禪向陳長興學了拳後即進行了改編,麼楊露禪則
是比陳長興或陳王庭更偉大的一位創拳大師。


從楊式太極拳府內派傳授的十套拳來,與歷史上關於太極拳的
記載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時期就有關於“小九天、後天法、長拳”等太極拳前期拳法的流傳。另從這十套拳的拳式演練、名稱及功法,也符合中國道家的傳統文化
和哲學思想。因此,從楊式太極拳府內派的內容可以推斷,太極拳源於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武當山張三豐道士創太極拳或集大成發展太極拳是真實可信的。


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簡介


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徒手套路)共有十套,其由淺入深自成體系,即:智捶、大架、老架、小架、長拳、小九天、後天法、三十散手、十三總勢、點穴法。另有太極推手、太極球、劍、刀、棍、槍等。


下麵將極式太極府內派功法(徒手套路)逐一作簡單介紹:


智捶:智捶是太極拳初練的入門之拳,類似於外家拳的彈腿,也是太極拳中一些基本動作的簡單組合。其目的是開啟初練之門,所謂開竅,因此叫智捶。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攔捶、栽捶、指襠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稱太極五捶。


大架、老架和小架:
式太極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稱等大至相同,但其練法和要求則有很大區別。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開展緊湊之別。大架是練太極拳的
初步功夫,拳架處處求長,出手緩慢開展,平心靜氣,意定神寧。其步用弓蹬、頭頂、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絲連綿不斷,步似貓行輕靈沉穩。由靜求動,動中
求靜。有舒通血氣之功,活動筋骨之能,是太極拳的初步築基之法。若求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練好一套大架足矣。楊式太極府內派大架與當前流傳較廣的八十五
式、八十八式大體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區別。


而老架拳式和練法,功用與大架相比,似乎更進一步,拳式在開展中求緊湊,手法嚴密而精確,
姿式安祥而活潑。步用三體,手分陰陽。頭、肩、手、足、臀、膝處處合規,心神意氣樣樣守矩。身法便於技擊,手法結合實用。在輕靈中內含粘沉,在活潑中不失
穩重,實乃太極拳最基本之拳勢。


小架則近乎快打,為老架功夫純熟之後又進一步的練法。其手法、步形、身勢、神情又與老架不
同,為太極拳高層功夫。其出手,舉步和身法,處處輕靈活潑、緊湊、嚴密,一行一動均合技擊之術。哼哈二氣常有,嘻怒嗔樂伴行。意動神隨,用意而不用力。緊
湊中不失開展,所謂行如游龍,動若猿猴。出手含著,動靜得法。今人很少能練到如此境界。


太極長拳:
拳是單式修練,然後再任意組合的練法。長拳有三十七個(組)單式,一式練熟再練一式,每個(組)式子均可單獨演練,練熟後也可相互連貫,生生不息,相繼不
斷。長拳沒有固定套路,依演練者的興趣、思路、功夫而定。太極長拳在練法上要求松、柔、圓、活、追求胎息、內勁,所以又稱先天拳。


小九天:小九
天是結合吐納練內功的套路。古人把天分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小九天是把人體比喻為大自然的再現,通過天人合一去練習,追求大自然中風、
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在人體的表現。例如:通過小九天拳的練習要達到:身法疾如風、發力注如雨、抖彈迅如雷、出手快如電。小九天套路把太極拳柔中有剛,剛
中有柔,剛柔相濟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後天法:後天法工於外形,多屬肘法,膝法。以爆發力、抖彈力等明顯發力見長,外形勇猛剛烈,表現了人的本能反應。後天法與先天拳(太極長拳)的練法形成鮮明對照。


三十散手:三十散手是三十個練習技擊的手法組合,每個組合又有三種變化。是楊式太極府內派技擊術的精華所在。


十三總勢:十三決勢也稱十三內丹功法,採取十三種動物姿態練習太極內功,是太極拳的高層功夫。不同於通常所說的棚、捋、擠、按、采、?、肘、靠、進、退、顧、盼、定。


太極點穴法:
極點穴法是在上述功法全部練成後的最後功夫。點穴法共有24種手法72個變化,採用點、打、拿三種形式制人。點穴時多用指。打穴時多用拳和肘;拿則包含了
掐筋、拿脈、節絡、反關節等。點、打、拿三種形式結合起來實際應用中變化無窮。練習點穴法首先要牢記人體各穴位的部位、名稱、作用、高層次的還要熟悉人體
經絡穴位的子午流注時間。另外就是要練習指力,速度和準確度。


宗嶽門分合太極拳體系架構


拳法名稱:宗嶽門分合太極拳。


太極始創:太極拳始祖王宗岳,太極拳祖師,太極拳的原始發明人,太極拳理論的最初建構者。


太極承傳:道家聖學派葉金山。


首席掌門:周松源。


太極特色:以"陰陽分合"立太極拳之大本,發展成完整的太極拳武學體系。


原始理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理論定則:以"陰陽分合"概念所發展的才是宗嶽太極拳,其他都不是宗嶽太極拳。


陰陽意涵:陰陽者敵我也。


分合意涵:分者分開也、分擊也、分擊之術也,合者融合也,合擊也,合擊之術也。


分合定則:以分擊之術與合擊之術並用者為宗嶽太極拳,其他都不是宗嶽太極拳。


陰陽分合:敵我交戰,以分擊之術及合擊之術進行者,為宗嶽太極拳,其他都不是宗嶽太極拳。


分合極則:"太極"一義為"大極端"也,故太極拳之分合要求必以大極端為鵠的。分擊要練至敵我強烈分開,以澈底分出陰陽;合擊要練至敵我完全融合,以澈底合為太極,合至無敵無我。


分擊意涵:分擊有二義,一、將敵人自融合中,以內勁打開,形成敵我分裂,在分裂過程中摧毀敵人。二、在敵我已分開之時,直接對敵人進行擊打,以強勁摧毀敵人。


合擊意涵:合擊有二義,一、在敵我融合之時,進行合擊之術的完全控制,使敵人全面受制於我。二、在敵我分開之時,主動進行融合,使敵我由分而合,敵人的攻擊化於無形,再加以控制。


分合體勢:分合體勢以掤、履、擠、按四身法,採、列、肘、靠四手法,顧、盼、進、退、定五腿步,作為分擊之武器,使用以上各種武器對敵人進行攻擊。


體勢手法:手法合為連環打手,化於無形。


體勢身法:身法合為體環,練入腳底,化於無相。


體勢腿步:腿步法合為環步,用於摔打擒化踢。


十三總勢:掤、履、擠、按四身法,以採、列、肘、靠四手法,及顧、盼、進、退、定五腿步合為三體十三勢。


體勢極則:武者必須加強掤、履、擠、按四身法,採、列、肘、靠四手法,顧、盼、進、退、定五腿步之嚴格攻守訓練,以完成太極大極端之要求。


體勢一線:體勢無論如何轉變,都要能勢勢內勁一線貫串,勁尖永遠對準敵人,。


分擊氣打:分擊之術以氣行之,發展成環中氣打之技。


合擊發展:合擊發展以"粘"為根基,由追求"粘"而要求"大鬆、大柔"。


合擊粘點:合擊之粘著點沒有局限,頭頸身手腰退皆能與敵人融合。


兵器分合:分擊合擊之術,要能完全與長兵器與短兵器結合;相反地說,長兵器與短兵器之使用,也是採取分合之術進行鍛鍊。


太極兵器:長短兵器用於危及生命者,以及力大體壯之敵;能補先天體能之不足,或病弱時之戰鬥。手中無長短兵器,須能以身邊隨手取得之物品取代。


兵器用訣:遠距長破短,貼身短破長,當取莫教鬆,出刀須奪命。


鬆柔意涵:鬆者內鬆,骨肉氣血意識完全鬆透。柔者外柔,身形遨翔變化快速靈活,能閃戰騰蛇。


內鬆極則:內鬆須鬆至全身沒有重量,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內鬆根基:由手練起,自手上體驗內鬆之後再擴及全身。


內鬆初檢:手部被抬起,自己內部完全不會有絲毫卡住;別人抬你手臂,完全沒有重量感。


外柔律動:外形運轉靈活,一動無有不動,一枝搖而百枝搖。


外柔極則:外柔須柔至全身柔弱無骨動靜無形,讓敵人摸不到邊際,抓不到著力點。


鬆柔與粘:在合擊之術中,鬆柔之第一個目的是藉由沾粘連隨而完成融合,而沾粘連隨又統稱為粘。因此粘是融合的最基本鍛鍊項目。


粘與推手:兩人推手的鍛鍊,可以在合擊之中,讓沾粘連隨的技巧達到最高。


推手與制:推手是以沾粘連隨,來鍛鍊合擊之術,因此推手最高之效益為"控制敵人",而非以分擊之術擊打敵人。


鬆柔與靈:在分擊之術中,鬆柔之第一個目的是藉由血氣骨肉之澈底放鬆,到達舉動輕靈。


輕靈極則:輕要輕到週身四肢完全沒有重量,靈要靈到運轉毫無障礙。


輕靈推手:兩人推手的鍛鍊,可以在合擊中形成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也可以在分擊中人不知我而迅速轉變。


輕靈分擊:發勁分擊,出拳出掌時要完全沒有用力,才是輕靈,若有用力則非輕靈。


輕靈發勁:內勁自腳底湧泉上傳發出,不用肌肉之力,肢體自然能保持大鬆大柔大輕大靈。


輕靈應敵:鬆柔輕靈以應敵,融合好,轉換快,拳速快。不用僵力,更不會"自為人制"。


鬆柔而沉:鬆柔到達太極之大極端,全身重量落入實腳湧泉可到達"沈著不移"。


沉生勁根:一、鬆沉能生出合地勁,也稱為內勁;在勁線上,身體四肢能讓敵人完全推不動。二、能將重心沉於腳底湧泉穴,落地生根,肢體彷彿百枝迎風而動不被連根拔起,如不倒翁,如塑膠袋裝水。


根在湧泉:勁根既在湧泉,一切變動皆以湧泉為根基,最後發展出"不動手用腳打"之拳理。


鬆沉之用:鬆沉除了生出內勁,落地生根之外,一、在戰鬥時氣血四肢身體不會上浮,造成失重斷勁。二、戰鬥的動作在急速轉變中,能夠隨時保持最好的平衡。


鬆沉之辨:內勁是因鬆沉而來,不是蹲底而來。蹲底是重心下沉,與鬆沉內涵不同。


蹲底與沉:高架站立,亦能鬆沉,可知鬆沉與蹲底無關,高手應練至直立亦能鬆沉;蹲底雖可增加沉的穩定效能,但戰鬥時會移動遲緩,故使用宜審慎。


沉與呼吸:鬆沉呼吸要沉入丹田直達湧泉,平時要習慣氣沉丹田,否則在戰鬥時會不自覺地氣息上浮,造成肢體連帶上浮。


呼吸與氣功:由呼吸之調整進入氣功之鍛鍊。



術氣功:武術氣功之鍛鍊效益很多,暫列其九;一、能精神專一,攻守時能照見四方。二、戰鬥時氣息不散亂上浮,造成敗形。三、開筋鬆骨,使掌拳能大開大展,
增加掌拳效益。四、打通全身經絡氣血,使肢體鬆柔到達虛空,轉換更靈活。五、氣功使體內各種訊息傳遞快速,聽勁發勁更加銳利。六、能絞能旋,使出拳速度加
快。七、能抖能搖使身體律動流暢,強化內勁打擊效益,提昇戰鬥中之攻防韻律感。八、能加強身體之抗打力,較不易受傷。九、修復鍊功或實戰時肢體所受之損
傷。
六手太極功的特點與作用
曾乃梁
  
現代許多人都對太極拳強身健心、防病治病的作用有所認識,但具體操作又無從下手。有的人,學簡化太極拳亦覺太複雜、太難,希望能有比24式更為簡單易學的
內容問世。同樣,有些人初學氣功,靜不下來,也希望有簡便的,能引導入門的東西出現,“六手太極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
  她的特點與作用,主要如下:
  (一)簡便、易學,利於初學者入門。
 
 太極拳愛好者,欲進太極運動這個門,往往一看動作這麼多,記不住,便望而卻步。“六手太極功”則動作簡單,共6節,也可以說僅6個動作,並且這6個動作
還可獨立存在,初學者可同時練6節,也可只選練其中一、二節,有半天時間即可學會3手,甚至掌握整套六手功,而且,“六手太極功”均左右對稱,鍛煉部位更
為全面,科學性較強。該功不像太極拳需講究攻防,需保持半蹲位;而是放鬆自然,可以有起有伏,使腿部肌肉有放鬆之時,難度小,一句話,更便於普及,有更為
廣泛的適應性。
  (二)不受場地、年齡、體質的限制,可作為“家庭體育”的重要內容。
  隨著競爭的激烈,人們工作節奏在加快,有些人
則難以專門抽出時間到體育場所去鍛練。而“六手太極功”恰恰能夠解決這一矛盾。門前、屋後有塊平地即可,還可以在家裏晾臺或客廳裏演習,有2平方米地方即
可,即“拳打臥牛之地”。體育已逐步走入家庭,猶如醫療正走向家庭,出現“家庭醫療”一樣,也正出現"家庭體育",夫妻共練、父子合練、母女齊練,其樂融
融,還利於家庭成員感情的交流。不同年齡均可練,老少皆宜。不同體質的人們均可練,如前所述,架式可起可伏,也可高可低,練習次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
短。整套“六手太極功”練畢僅需7至8分鐘(按每手練3組計算)。若只練其中二、三手,則3一4分鐘即夠。看電視、聊天或寫作、辦公之餘,練上幾手,可達
調節身心、心曠神怡之效,若能持之以恆,定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三)松、柔、圓、緩,是一種極好的積極性體息。
  隨著人們工作
強度的加大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緊張度也必然增加,而精神緊張的持續,勢必導致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產生有害反應,導致"心因性"疾病的增加。如頭
痛、胃痛、胃腸功能葦亂。睡眠障礙、神經官能症、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鬱症、厭食症、潰瘍病、內分泌紊亂、便秘及厭世心理等,而這種與心理有關的疾病,單靠
藥物治療,效果甚微。另據醫學界的統計,在人類疾病申約有70%左右病症與心理失調有關。而演練“六手太極功”強調松、柔、圓、緩這4個字,這種松靜、細
柔、圓活、緩慢的低強度活動,恰好是對緊張情緒的一種很好的調節,在動靜、快慢、張弛之間起平衡作用、緩衝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六手太極功”更
適合於常伏案工作的腦力工作眷,他們常在“坐”、“臥”的狀態下工作,而我國《內經》中講:“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視傷神”。如果在繁忙的工作
之中,做做“六手太極功”,如前所述,該功特點為松、柔、圓、緩,這種運動用現代話來講屬於非強度運動或稱低強度運動,而正是這種的“動”符合人們養生的
虛要。漢代名醫華陀說過:“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猶如戶樞;終不朽也。”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也說:“體欲常
勞,勞勿過極”,這樣的“小勞”能“百達氣暢,氣血長養,精神內生,經絡運動,外邪難襲。”
  據科學家分析,劇烈運動最易造成無氧代謝,而無氧代謝則有摜于健康和長壽。因過激運動,有損心臟,並使大腦、肝、腎和胃腸等臟器處於缺氧狀態。而“六手太極功”屬有氧代謝,屬於“小勞”的活動,能促進“經絡運動”,利於健康長壽。
演練“六手太極功”還可配上音樂,優美、輕鬆、悅耳的樂曲,配上古然和諧動作,充滿著柔情詩意,可以改善情緒,可使病患者脫離病理狀態,產生快樂自信的心境,從而對“心因性”疾病起到心理疏導與輔助治療的作用。
六手太極功的特點與作用
曾乃梁
  
(接上頁)(四)以意導氣,形神共養,以追求內外合一,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二的最佳境界。
  在編寫“六手太極功”時,一開始就注意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太極拳還要注重攻防原則,不可能每個動作都做到拳勢呼吸),隨著動作的一張一弛、一緊一松,呼吸也緊密配合,一呼一吸與其合拍。基本上應做到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屈吸伸呼、呼吸順暢。
 
 在動作規範和熟練之後,就要注重與呼吸的配合,而這呼吸又要在意念的引導下進行,這裏所說的“氣”,不單是指在胸腔裏進行的吐故納新之氣,這裏所說的
“氣”主要是指人體內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意念活動,把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元氣,和得之于後天的水穀精微之氣,呼吸之氣和取之天地的宗氣,融合于丹田
(小腹部),宗氣滋養著元氣,元氣催動著宗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促進真氣源源不斷地產生、充盈。
  練功中,我們常有手指處溫熱感或蟻走感或
麻脹感,這便是“得氣”的表現,說明在意念的引導下,加以深長勻細呼吸的推動,真氣在經絡通道申運行,微血管舒張,血循環增強,符合祖國醫學“意到則氣
到,氣到則血行,血行則病不生”的觀點。同時,吸氣氣貼背,呼氣氣貫腹,做到貫通任、督二脈,加以“氣沉丹田”,使下實上虛;這正是與老年人上實下虛,氣
血上浮,而形成頭重腳輕是相對抗的,也正是與衰老相對抗。
  演練六手太極功,連綿圓緩的動作,配以深長勻細的呼吸,意動勢隨,動以養形,靜以養
神。古今養生家都十分注重養神,認為神是一切生命存亡之根本。正如祖國醫學所闡明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還認為:“靜能神藏,躁則消亡。”六手太
極功正要求靜中存動,雖動猶靜。在靜中意守專一,以達到形神共養的目的,通過意守、氣斂、神舒,則可淨化精神,淨化大腦,以追求內外合一,形神合一和天人
合一的最佳境界。這不僅能促使人體自身的和諧,而且也能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提高健康的水平。
  (五)循經取穴,練周天功;強調臂旋,疏通氣血。
 
 祖國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路。經有路經的意思,指縱行的幹線;絡有羅網之意,乃經的分支。因此,經絡是溝通表裏上下,聯繫臟腑器官的獨特
系統。如果經絡阻隔,氣滯血淤,則百病由此土也。我國中醫和針灸醫師,則分別通過中藥或銀針、艾條來疏通病者的經絡,這叫“藥物歸經”或“針灸歸經”。而
“六手太極功”則通過循經取穴,循經而動,來疏通經絡,防病治病。這稱之為“練功歸經”。
  所謂周天功,又叫大小周天。在天人相應學說中,想像
人體內也有一個小天地,練功時調息後,舌頂上顎,則接通了任、臂二脈。練小周天,練功時熱流感由會陰穴起循背部督脈上行至頭頂百會穴,然後沿胸腹部任脈下
行入下丹田(氣海穴)。督脈為陽脈之總督,任脈為陰脈之承任,所以打通任、督兩脈至關重要,通了任督脈,其他各脈都可隨之而通。“任督通,百脈通”。六手
功第一手“托按手”一開始就旨在通小周天,然後接著下按旋腕時,意貫腳底湧泉穴,旨在打通大周天。第六手“歸元手”也是明顯地在於打通任督二脈,最後將新
鮮氧氣和采大自然日精月華之氣歸於下丹田,滋養全身。
  此外,“六手太極功”似行雲流水,春蠶吐絲的動作,配以深長勻細,綿綿若存的運氣,打通任、督二脈,實際上起到對心、腦血管系統很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胸腹腔諸器官也起到有節律“按摩”作用,促進心腎相交,滋養著五臟六腑。
 
 該功第二節“開合手”、第三節“送球手”、第五節“雲鶴手”及第六節“歸元手”中,都有勞宮相對的動作,“勞宮”穴位於掌心中指指根處,即屈指握拳時中
指指尖所點處。意守勞宮,可使身體遠端的小動脈舒張,血液迴圈阻力減小,貫徹“阻者通之”、“淤者導之”的治療原則,從而防治高血壓病。該功各節都有意守
丹田的要求,下丹田在臍下1.5寸氣海穴附近,氣海為生“氣”之源,也就是人身真氣的發源地。意念集中於此,便猶如將種子撒在地裏一樣,逐漸生根、開花、
結果,也符合中醫學關“氣聚則神存,氣散則神去”之道理。
  “六手太極功”中有很多旋轉臂部的動作,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均證明,旋轉性動作對身
體作用較大,這與洗臉時擰毛巾,比單純壓擠毛巾更容易流出水的道理一樣。兩臂旋轉纏繞,加強了對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的刺激,平衡其陰陽,暢通氣血,消積化
淤,改善心、肺、大腸、小腸、心包、三焦等臟腑的功能。
  總的來說,“六手太極功”具備健身、修身、娛身和醫身等全面的功效,不僅是當今,而且也是未來全面資訊時代的人們自我保健和陶冶情操的需要。“六手太極功”還有助於你走出亞健康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摘自《太極入門與功法》


 


六手太極功的動作說明  曾乃梁




第一手
托按手
  
  預備式(無極式)(圖1)身體自然直立,兩腳併攏,兩腿自然伸直。頭頸端正,下頦內收,舌抵上顎,唇齒相合,胸腹舒松,肩臂松垂,兩手輕貼大腿側;精神集中,表情自然,目平視前方。
  1、左腳開立
左腳向左輕輕開步,兩腳平行,腳尖向前,相距與肩同寬,成“開立式”。(圖2)
  2、兩臂前舉兩臂慢慢向前平舉,與肩同高、同寬,自然伸直,肘微下垂,兩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圖3)
  3、屈腿按掌
上體保持正直,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於兩腿之間;同時兩掌掌指斜相對,輕輕下按,落於胯前;目略隨下按之掌。(圖4)
  4、翻掌托舉
上體正直,兩腿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翻轉成掌心朝上,掌指相對,徐徐向上托超,至臉前再向內旋臂,翻掌成掌少朝上托舉頭頂,兩臂大體伸直,兩掌中指相對。托掌同時隨之仰頭,目視兩手中指。(圖5-7,圖8)
  5、下按旋腕
兩臂略外旋,兩掌掌心朝下,掌指斜相對,徐徐向下按,落於胯前;隨即旋至掌指朝下,掌心輕貼大腿側。還原"開立式",目略隨下按之掌。(圖9-10)2一5分動為一組,一般每次練3一6組。
  [規格要點]
 
 1、由“預備式”到“左腳開立”這個分動,應先將重心大部移至右腿上,左膝放鬆,左腳跟先離地,隨之腳前掌再離地,輕輕提起全腳向左側邁出,高度以不超
過有踝骨為宜。落腳時也應前腳掌先看地,再過渡到全腳掌再漸踏實。符合“輕起輕落,點起點落”與“邁步如貓行”的原則,也符合起時“面--點--
起”,落時“點--面
--實”的方法。兩腳外緣同肩寬,平行向前,不可外撇成八字形。"預備式"和"開立式"均要做到形松意空,進入練功態。
  2、“兩臂前舉”時,隨著兩臂慢慢地向體前平舉,兩掌指尖微松,兩腕向前舒伸,帶點掤勁,意念在兩腕。好像要把一根下端踩腳下、上端系於手腕的細橡皮筋拉長扯起似的,避免腕部過於鬆軟而形成"折腕"。
 
 3、“屈腿按掌”時,注意兩臂、兩掌要有主動下按的意念,如同欲將漂浮於水面的一塊木板按入水中那般。按掌不同於太極拳起勢那樣掌指朝前,而是掌指斜相
對,肘關節可略向外,需沉肩垂肘,帶圓撐動。按至胯前時須展掌、舒指、意念貫於兩掌心。按掌同時屈腿半蹲,需保持頭正、身正、松腰松胯,含胸拔背。
4、“翻掌托舉”時,隨兩腿緩緩伸直,兩掌翻轉上托過程中,兩臂要掤圓,不要貼近胸部呈扁形。好比兩手要托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一樣,或拉長扯起細橡皮筋的感覺。注意有高血壓患者練此動時,不要托舉上撐至頭頂,只要舉至頭部前方即可。
  5、“下按旋腕”時,按掌與“屈腿按掌”中的按掌要求相同,惟兩腿仍然伸直不動。按落胯前隨即以腕關節為軸旋轉至掌指朝下,掌心朝內,還原"開立式"。
  [呼吸提示]
  1、做“預備式”時,可先做一、兩次深呼吸,排除一切雜念,精神內守,凝神靜氣,舌抵上顎,起"搭鵲橋"的作用,使上下之氣能和順、通暢。與祖國醫學氣血理論所說的"氣和則安,氣亂則病,氣散則死"相符合。
  2、做“兩臂前舉”和“翻掌托舉”時,配合吸氣,按“吸氣氣貼背”的要求,貫通督脈。督脈起始於陰部尾閭骨“長強”穴之前,意氣沿脊柱上行,至枕部下方的風府進入腦部,上達頭頂百會穴。
 
 3、做“屈腿按掌”和“下按旋腕”時,配合呼氣,按“呼氣氣貫”的要求,貫通任脈。意氣沿胸腔、腹腔下行,運至腹腔下丹田,叫“氣沉丹田”。“屈腿按
掌”後,接“翻掌托舉”時,氣繞過兩便之間的“會陰”穴,再貼背上行,走“小周天”。而“下按旋腕”;兩掌按至胯,意沉丹田,隨即邊旋腕,邊將氣貫到指梢
和腳底“湧泉”穴,吸氣時再意從小腿、大腿後側引至脊背至“百會”穴,走“大周天”。下按時,如兩臂和兩手有麻、熱、脹感或蟻走感,說明已經“得氣”,是
經絡疏通的表現。
  4、這種“起吸落呼”方法要和上舉、下按或腿的屈伸協調配合。如個人呼吸深度長,那麼舉按、屈伸就可同步慢一些;反之,如個人呼吸深度短,那麼舉按、屈伸動作,就應同步快一些,切勿憋氣。所以,呼吸和動作的快慢都要因人而異。
  呼吸方法則以鼻吸鼻呼,逐漸達到深、長、勻、細,再漸達到綿綿若存的狀態。這種腹式呼吸,使膈肌收縮與放鬆範圍增大,對肝、腸、胃、脾等起到按摩作用,疏通經絡,促進平衡。
 
      《太極入門與功法》



                第二手 開合手
  
  1、開立式
與托按手的“開立式”相同。(圖1)
  2、小開手
兩臂慢慢向前平舉,兩掌心相對(即內勞宮穴相對),自然伸直,兩臂舉至與身體夾角約45度,屈肘收臂至胸前,指尖由向前轉至向上,兩手邊收邊向外開,略寬於肩,目視前方。(圖2、3)
  3、小合手
上體保持正直,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於兩腿之間,同時兩掌向內相合,與頭同寬,掌心相對,指尖向上。目視兩掌中間。(圖4)
  4、大開手
上體正直,兩腿緩緩伸直,同時兩手轉成五指指尖相對,徐徐向外拉開,使兩臂與胸部連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狀。目視前方。(圖5、6)
  5、大合手
上體正直,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於兩腿之間,同時兩掌向內相合,與頭同寬,掌心相對,指尖朝前。目視兩掌中間。(圖7)
  6、還原“開立式”,上體正直,兩腿緩緩伸直,同時兩手轉成掌心朝下,下按至兩手
輕貼大腿兩側;還原成“開立式”。(圖8)
  2一6分動為一組,一般每次練3一6組。
  [規格要點]
  1、“小開手”和“大開手”均需帶有向外掤勁,小開手好比兩手中指根均系上細橡皮筋向外柔緩地拉開;大開手好像兩手中指指尖系上細橡皮筋向外柔緩地拉開。也可比喻成福建人拉線面一般,或如江浙人抽絲一般,很好地體“運勁如抽絲”之原則。
  2、“小合手”和“大合手”均需有向內的合勁,分別好比擠壓打足氣的小氣球和大氣球一般。無論開手還是合手,均注意兩手要平行,不可一高一低,掌指要自然分開,掌心內含,定點要展掌、舒指。
  3、手法需與腿的屈伸協調配合,同步進行,基本方法是開手伸腿、合手屈腿,即開伸合屈,做到開合屈伸,協調一致。
  4、手法還需與身法協調配合,開手時微微展胸,合手時微微含胸,同時都要松腰松胯,尾閭中正。開展合含,體現出虛實變化。
  [呼吸提示]
  1、與動作配合,體現“起吸落呼”、“開吸合呼”。開手均為吸,合手均為呼。開始由托按手接開合手時,舉臂與開手均為吸,由“大合手”再轉下按均為呼,這兩組動作都應略快些,使之能與呼吸同步協調。
  2、開手與合手,都需注意勞宮相對,勞宮穴最易得氣,也最易放氣,這有引掌采氣的意念,意在采大自然、天地間日月精華之氣,納入體內,以補內氣。大開手、大合手,還可有擁抱大海、擁抱宇宙的心境,使胸懷更加開闊。
 
 意守勞宮穴還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勞宮屬手厥陰心包經,意守有疏通之作用,故對因氣滯血淤引起的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據張廣德編著的《導引
養生學》資料,35例高血壓患者,意守勞宮前,血壓平均值為158·34/100·83毫米汞柱,意守勞宮穴5分鐘,即刻血壓下降至
146·14/94·43毫米汞柱,停止意守5分鐘時,血壓繼續下降至144·49/92·26毫米汞柱。
  


                 第三手 送球手
  
  1、 左腳開立
左腳向左輕輕開步,兩腳平行,腳尖向前,相距與肩同寬,成“開立式”。
  2、 左虛步翻掌
 身體重心稍移左腿,右腳內扣約45度,再重心右移,有腿屈膝半蹲,左腿自然伸直,左腳尖翹起成左虛步。同時左轉體約90度,兩臂均外旋屈肘,兩掌收至腰側,掌心向上。目視前方。
  3、左捧球前送
左腳踏實,身體重心前移,左腿自然伸直;有腿撂地伸直,右腳腳前掌點地。同時兩掌向上托起,與頭同高,與肩同寬,掌心仍向上。目隨當動。
  4、後坐收手
重心後移,有腳踏實,右腿屈膝半蹲,左腿自然伸直,左腳尖翹起成左虛步,同時兩臂內旋,兩掌心相對,屈肘收至兩手約與腹同高。目視兩掌中間。
  5、右丁步抱球
左腳以腳跟為軸內扣踏實,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右腳收到左腳內側,腳前掌點地成右丁步。同時上體右轉,左手翻轉在左胸前屈抱,掌心向下;右手翻轉在腹前屈抱,掌心向上,兩手掌心上下相對,如抱球狀。目隨左手。
  以上為“左送球”,以下接做“右送球”,唯左右相反。
  6、右虛步翻掌
上體右轉,右腳向前邁半步,腳跟輕輕點地;同時兩臂均外旋屈肘,兩掌收至腰側,掌心向上。目視前方。
  7、右捧球前送  右腳踏實,身體重心前移,右腿自然伸直,左腿蹬地伸直,左腳腳前掌點地。同時兩掌向上托起,與頭同高,與肩同寬,掌心仍向上。目隨掌動。
  8、後坐收手
 重心後移,左腳踏實,左腿屈膝半蹲,右腿自然伸直,有腳尖翹起成右虛步。同時兩臂內旋,兩掌心相對,屈肘收至兩手約與腹同高。目視兩掌中間。(圖26)
左丁步抱球
右腳以腳跟為軸內扣踏實,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半蹲,左腳收到右腳內側,腳前掌點地成左丁步。同時上體左轉,有手翻轉在右胸前屈抱,掌心向下;左手翻轉在腹前屈抱,掌心向上,兩手掌心上下相對,如抱球狀。目隨右手。
  左送球接右送球為一組送球手,即2一8分動為一組,一般每次練3一6組。
  9、還原“開立式”從“右捧球前送”開始,重心後移:左腳踏實,隨即右腳內扣成兩腳平行同肩寬;同時,隨上體左轉兩臂內旋並由前方下落至大腿兩側,成“開立式”。
  [規格要點]
 
 1、虛步翻掌時,大部分體重應落在後腿上,前腳腳跟輕輕點地,做到虛實分明。捧球前送時,重心緩緩前移,後腿徐徐蹬地與兩掌慢饅上托,要同步進行,協調
一致。兩手好比捧上有一定重量的大球往前上送出一般。用力宜柔和、沉穩,兩肩要松沉前順,不可緊張上聳;手臂自然伸直,不可故意挺直。
  2、做“後坐收手”與“丁步抱球”時,均需兩手勞宮穴相對。意守勞宮的做法和作用,與開合手同,不再重述。後坐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略微含胸,既不可後仰挺腹,也不可前俯突臀;收手時好比兩手對稱地、均勻地下拉兩根細橡皮筋。
  做“抱球”時,要伴隨轉體和旋臂,兩掌劃弧而抱。“抱球”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兩臂和前胸之間能容下一個充滿氣的大氣球的空當,兩臂要飽滿圓撐,既不可
如抱書狀貼身緊夾,又不可兩手疲軟無力。“後坐”與
“收手”,以及“丁步”與“抱球”均要同步進行,協調一致。
  3、體現“腰為車軸”的主宰作用。在做步法和手法轉換時,必須注意先動腰,在腰部旋轉帶動下,上下肢動作協調配合,達到松靜自然,連貫圓活,完整一氣。
  [呼吸提示]
 
 1、按照“屈吸伸呼”和“起吸落呼”的要求,配合動作進行呼吸,一種做法是虛步翻掌時可吸氣,棒球前送則呼氣;後坐收手再配以吸氣,丁步抱球則呼氣。每
次吸呼不一定要等長,而是應隨著動作的快慢而調節。另一種做法則完全相反,虛步翻掌時呼氣,捧球前送時吸氣,而後坐收手配合呼氣,丁步抱球則吸氣。兩種做
法由練習者自行選擇。
  2、該手特別注重勞宮相對,所以屈伸呼吸還需與引掌采氣、氣沉丹田結合起來動作,將意、氣、動三者高度統一起來。
  每個分動既要連貫,做到連綿不斷,又要交待清楚,做到有節分,體現出優美的節奏感,呼吸要自然順暢。


7、後坐右捋須  與第3分動同。
  8、左弓步雙捋須
 上體微左轉,左腳收回半步,腳前掌點地,左臂外旋劃弧落至腹前;隨即兩臂直臂經體側舉至約與肩同高時,屈肘收至兩耳旁,拇指與四指內合“口”形(或稱鉗
形,捋須形),面向左斜前方。左腳提起向前邁出一步,腳跟輕輕著地,隨即左腳全腳著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時兩掌經胸前、腹前劃弧前推,至兩手與肩同
高、同寬,如雙手捋著鬍子前送。目隨掌動。(3一8分動重複1遍)。
 
 9、右弓步伸掌
 重心全移左腿,右腿屈腿右腳收于左腳內側;同時上體右轉,兩肘彎曲,兩手提至兩腰側,掌心均向內,掌指向前。目視前方。隨即右腳向右斜前方(約45度)
邁出一步,腳跟輕輕著地。隨即右腳全腳著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兩手前伸,兩臂自然伸直,與肩同高、同寬,兩掌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目隨掌而動。
  10、後坐左捋須
 與第6分動同,惟方向朝右斜前方。
  11、後坐右捋須
 右腳內扣約45度,重心仍落左腿,上體左轉。以下動作與第3分動
同,惟方向朝左斜後方。
  12、左弓步雙捋須
 與第8分動同,惟方向朝左斜後方。
  13、後坐右捋須  與第3分動同。
  14、後坐左捋須
 與第4分動同。
  15、右弓步雙捋須 與第5分動同 惟方向朝右斜前方。( 10一15
分動重複1遍)。
  16、還原“開立式” 重心左移,右腳前掌翹起,退一步,與左腳平行開立;同時上體左轉成正前方,兩臂隨之轉成與肩約同高、同寬後,兩手下落輕貼大腿兩側,成“開立式”。
  [規格要點]
  1、弓步伸掌時,要注意兩手從腰間前伸,不同於由下而上的“前舉”,前伸時仍沉肩垂肘,勿聳肩揚肘;兩臂不可僵直。伸掌與屈腿成弓步要同步進行,上下協調一致;上體保持正直。
  2、左右“捋須”時,捋須手的四指要向內微屈,便掌型成凹形,好比搏著長須一樣。該手是根據“返老還童功”中“彭祖捋須”改編的,傳說古代彭祖活到800歲,練該手時也可意想彭祖或關公捋著自己的美鬍鬚。
  捋須時,坐腿、轉腰、含胸、捋須、轉眼均需協調配合,圓滿完整。
 
 3、“雙捋須”時,從兩掌在耳旁起動(重心可升高),經胸前、腹前推搏至與肩同高,路線呈波浪式,而且要與弓腿協調一致。初學者易犯先弓好腿再“捋須”
的毛病,這就需要控制弓腿的速度,並略加快兩手運行速度。整個動作要松腰、沉胯,切勿前俯、突臀。另外,持至定點時,“虛掌”逐漸變換成“實掌”,宜虎口
斜相對,略沉腕、舒指、展掌、意念除沉丹田外,還主貫食指和中指上。
  做“弓步”時,還應窪意兩腳橫向距離約10一20公分,不要踩在一條直線
上,更不可左右交叉,以免影響下盤支撐的穩固性。前弓腿的腳尖應指向身體的正前方,防止出現“外撇”的毛病。弓步定式時,後腳跟應隨之向後蹬轉,否則將形
成後腳橫置的“丁弓步”或稱“擊劍步”的錯誤。
  [呼吸提示]
  1、按照“屈吸伸呼”的要求,左右搏須時配合一呼一吸,先吸後呼,然後兩臂屈肘收至耳旁時,配以吸氣,弓步雙捋時,配以呼氣。
  2、動作轉換時也要配合好呼吸,屈腿收手時吸氣,弓步伸掌時呼氣。呼吸和動作、意念三者要緊密配合。
  眼神隨下捋的手而動但不可低頭眼睛死盯住手掌,變化要靈活。


              第五手 雲鶴手
  
  1、左腳開立
 左腳向左輕輕開步,兩腳平行,腳尖向前,相距與肩同寬,成“開立式”。
 
 2、左右雲手(雲中飛翔) 重心稍右移,左腳輕輕提起向左側移動半步,隨即身體微微右轉,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有肩前,手心斜向後。身體重心慢慢左
移,左腿屈膝半蹲,左手由面前向左側運轉,保持屈肘劃弧,掌心斜向內,虎口向上,帶尖高與鼻平,同時上體左轉,隨轉體右手向下,向左劃弧至左腹前,接下來
掌心斜向上;同時左手翻掌外撐,腕與肩平,掌心轉向外,坐腕、展掌,舒指。目隨左掌而動。此為左雲手。身體重心慢慢右移,右腿屈膝半蹲,同時上體右轉,隨
轉體右手由面前向右側運轉,保持屈肘劃弧,掌心斜向內,虎口向上,指尖高與鼻平;左手隨之向下,向有劃弧至腹前,掌心斜向下,目隨右掌而動。此為右雲手。
 
 3、右丁步合手(松下靜眠)
 左掌向上劃弧至兩掌掌指相對(約距5釐米);隨即兩臂外旋轉成兩掌掌心均向外,各向左右側、向下、向內劃半圓,臂微屈收于左膝上方,掌心相對(約距5釐
米),指尖向下,同時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右腳收至左腳內側,腳前掌點地。定式時,含胸拔背。目隨右掌而動,最後眼視兩掌中間。
 
 4、右獨立展臂(展翅遠望)
上體緩緩直起,左腿慢慢伸直,獨立站穩,有腿屈膝前舉,腳面展平,腳尖稍內扣。同時兩臂邊內旋,邊左臂向左斜前方和右臂向右斜後方徐徐舉起,均屈腕,左手
指尖朝向左斜前方,高與頭平;右手指尖朝向有斜後方,高與腰平。兩臂充分伸展幾乎成斜“一”字形。目先隨左手而動,定式時轉視有前方。
  5、右丁步合手(松下靜眠) 右腳下落收至左腳內側,腳前掌點地,兩腿均屈膝半蹲,重心落左腿上;同時兩臂均外旋直臂下落至左膝上方,掌心相對(約距5釐米),指尖向下。定式與第3分動相同。
 
 6、右左雲手(雲中飛翔) 右腳輕輕提串向右側橫跨一大步,身體微微左轉,右手經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後。隨即重心慢慢右移,右腿屈膝半
蹲,右手由面前向右側運轉,保持屈肘劃弧,掌心斜向內,虎口何上,指尖高與鼻平。同時上體右轉,隨轉體左手向下,向右劃弧至右腹前,接下來掌心斜向上;同
時右手翻掌外撐,腕與肩平,掌心轉向外,坐腕、展掌、舒指。目隨右掌而動。此為右雲手。身體重心慢慢左移,左腿屈膝半蹲,同時上體左轉,隨轉體左手由面前
向左側運轉,保持屈肘劃弧,掌心斜向內,虎口向上,指尖高與鼻平;右手隨之向下,向左劃弧至腹前,掌心斜向下,目隨左掌而動。此為左雲手。
  7、左丁步合手(松下靜眠) 右掌向上劃弧至兩掌掌指
相對(約距5釐米);隨即兩臂外旋磚成兩掌掌心均向外,各
向左右側、向下、向內劃半園,臂微屈收於右膝上方,掌心相對(約距5釐米),指尖向下,同時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半蹲,左腳收至有腳內側,腳削掌點地。記式時,含胸拔背。目隨左掌而動,最後眼視兩掌中間。
 
 8、左獨立展臂(展翅遠望)上體緩緩直起,右腿慢侵伸直,獨立站穩,左腿屈膝前舉,腳面展平,腳尖稍內扣。同時兩臂邊內旋,邊有臂向有斜前方和左臂向左
斜後方徐徐舉起,均屈腕,有手指尖朝向有斜前方,高與頭平;左手指尖朝向左斜後方,高與腰平。兩臂充分伸展幾乎成斜“一”字形。目先隨有手而動,定式時轉
視左前方。
  接“左丁步合手”(松下靜眠)左腳下落收至右腳內側,腳前掌點地,兩腿均屈膝半蹲,重心落石腿上,同時兩臂均外旋直臂下落至右膝上方,掌心相對(約距釐米),指尖向下。定式與第7分動相同。再接第2分動。第2分動至第8分動為--組,一般每次練3一6組。
  9、還原“開立式”左腳下落,與右腳並行開立,與肩同寬。上體微微右轉,面向前方,隨轉體兩臂擺至體前並行約同肩寬,隨即兩腿伸直,同時兩臂徐徐下落,兩手輕貼大腿側,還原成“開立式”。
[規格要點]
 
 1、在做“雲手”動作時,上手經面前劃弧時,肘部不可過分收屈,而導致手掌貼近面部,腕部也不可內屈成折腕。下手經腹前劃弧時,臂部不可伸直僵挺,應肘
部微屈,做到飽滿圓活。同時,更要注?quot;主宰於腰",以腰脊的轉動來帶動上肢回環劃圓,帶動臂部的旋轉、翻掌。要求下肢、軀幹、上肢和眼神的動
作,都要相互協調地配合,切忌不轉腰、不移重心只用兩臂掄圈劃弧。
  2、丁步合手時,要注意虛實分明,這裏移動重心是關鍵,如右腿完全支撐體重時,左腳才能輕靈地提起輕落於有腳內側,反之亦然。另要注重含胸拔背,切忌挺胸
塌腰、上身呆板。
 
 3、做“獨立展臂”時,重心應升高,支撐腿站穩後,再舉臂提腿。屈膝前舉腿的高度一般腳尖與腰部同高或略低於腰均可。年老或柔韌性差者也可再舉低些,甚
至不舉仍虛點地面,因人而宜。兩臂一高一低,高舉的手屈腕,模擬鶴頭;低舉的手屈腕模擬鶴尾。舉臂時注意不可聳肩、憋氣。
舉臂需同舉腿、轉腰、轉眼等同步進行,一動百動,一定百定。
 
 4、整個“雲鶴手”均模擬鶴的各種姿態,具仿生學的特點,鶴之所以能壽占百禽之先,其下肢壯健,可長時間單是姑立應駭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演練
時,意念將自己變成一隻仙鶴,時而在雲彩中飛來飛去,時而靜憨松下(向下丹田儲氣),時而展翅起飛翱翔遠望,飄飄然然。起到擴胸展臂、舒腰拓脊,加速疏通
任、督兩脈及具健腦提神的作用。
  [呼吸提示]
  1、做“雲手”動作時,無論先左雲手,還是先有雲手,均配以吸氣;再雲另一隻手時配以呼氣。
  2、兩臂向兩側劃弧分開時配以吸氣,“丁步合手”時則配以呼氣,符合“開吸合呼”的要求。
  3、“獨立展臂”時配以吸氣,接“丁步合手”時呼氣,符合“起吸落呼”的要求。
  總的說,呼吸要自然地與動作緊密配合,不可故意憋氣。

              第六手
歸元手
 
  1、左腳開立  左腳向左輕輕開步,兩腳平行,腳尖向前,相距與肩同寬,成“開立式”。
  2、兩臂斜前舉
上體正直,兩臂慢慢向前平舉,兩掌心相對(即內勞宮相對),自然伸直,舉至兩臂與身體夾角約45度,成兩臂斜前舉。目隨兩掌中間。
  3、旋臂翻掌
上體保持正直,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於兩腿之間;同時兩臂邊外旋邊翻轉成掌心朝上,掌指朝內,拉至腰側,隨即手腕內旋,指尖朝後下方,向後伸臂至最大限度,掌心朝斜後方。目先隨兩掌回收,過腰後伸時,目視前方。
  4、側舉上托
上體正直,兩腿慢慢伸直,同時兩臂邊外旋邊翻掌成掌心朝上、掌指朝兩側,側平舉伸臂,約與肩同高。隨即兩臂邊向上托邊向裏合劃弧,至頭頂上方時兩掌掌心相對(約距5釐米)。托舉至頭部上方時,目視兩掌中間。
  5、合掌落按
上體與腿均不動,兩掌保持指尖向上的"合十"姿勢(即掌心相對約距5釐米),徐徐下落至腹前時,略旋腕成兩掌掌指斜相對,掌心朝下下按,落於胯前;隨即旋腕至掌指朝下,掌心輕貼大腿側。目視"合十"與下按之掌。(圖90、91)
2一5分動為一組,一般每次練3一6組。
 
 6、疊掌摩腹
最後一組合掌下落至腹前時,則變成兩掌重疊于下丹田處,內外勞宮相對(男左女右,即男性左手在裏,右手在外;女性則相反),輕貼腹部。然後,按順時針方向
旋轉8圈,一圈比一圈轉大,但高不過胸口膻中穴,低不過小腹恥骨;再逆時針方向轉8圈,一圈比一圈轉小,回歸下丹田。最後靜守丹田,意念小周天做3次深呼
吸。
  7、還原“開立式”兩掌自然向兩側分開,兩手輕貼大腿側,還原成“開立式”。
  8、收式。(同預備式)
  [規格要點]
  1、做“兩臂斜前舉”時,臂都上升,注意以手帶肘,以肘帶肩;做“旋臂翻掌”時,臂部下降,注意以肩帶肘,以肘帶手。要求上下肢配合協調,膝的伸屈與臂的升降同步,並有水漲船高,水落船降之感。
  2、“歸元手”整個動作過程,均需做到頭頸正直,上體中正,斂臀坐胯,恬靜安舒。同時注意身法配合,第2、4分動動作上升時,微微伸展上體;第3、5分動動作下降時,微微含胸拔背,體現出身法的虛實變化。
 
 3、“旋臂翻掌”接“側舉上托”時切忌聳肩、縮頭頸,舉至頭頂上方時,兩肘關節要微屈,兩臂不可挺直。合掌下落時,掌與上體要保持適當距離、棚圓,不可
貼近身體、動作緊縮,形成兩肘夾肋的毛病。有高血壓患者練習"側舉上托"時,兩臂上升速度可稍快,高度與頭頂同高即可。
  4、“疊掌摩腹”能起
到收功的效果,男性左掌在裏,因為左主“氣”,女性右掌在裏,因為右主“血”。男左女右,體現側重點有別。摩腹時掌要輕敷腹部,既不可重壓,也不能虛空,
須與"氣"的運行結合,具有按摩五臟六腑,化堅舒雍、通經活絡、平衡陰陽之功效。最後將采氣產生的熱能、磁能及生物電能,滋潤營衛臟腑。腸管在腹部盤旋,
而不定向,所以揉腹需左右交替。
  [呼吸提示]
  1、按“起吸落呼”的要求,伸臂斜前舉需配以吸氣,而旋臂翻掌,兩腿屈膝下蹲時需配以呼氣。
 
 2、按“開吸合呼”的要求,做側舉上托時需配以吸氣,而合掌落按則需配以呼氣,並將氣沉入丹田。這裏有引掌采氣的意念,意在將以上各手所採集的大自然及
天地間日月精華之氣,彙於百會之上,然後導經胸前膻中,再徐徐導引入丹田,以補內氣。這裏左右手勞宮穴相對,陰陽電相吸,使陰陽氣相合,達到平秘陰陽的作
用。
  3、疊掌摩腹也需與呼吸協調配合,順乎自然;也可摩一圈吸一次或呼一次,即一吸一呼摩2圈。要求凝神靜氣,意念吸氣氣貼背,呼氣氣貫腹,做3次深呼吸,運行小周天,最後意守丹田片刻。如舌下生津,應深深咽下,同樣貫入丹田,以滋補真氣。
  [收功]
  自我按摩:搓手掌至發熱後,用以乾洗臉,幹梳頭,搓百會與風府、風池,揉耳,搓大椎和擦摩腎俞。
  這是“元熱潤元膚”。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按摩頭面,則可調和諸經百脈。中醫還認為“腰為腎之府”,推擦腰腎,則可激發藏精的腎氣。心腎相交、相和,則水火相濟,陰陽平衡也。


練拳練得人財兩旺


  
  我叫楊金龍,男,45歲,郯城縣郯城鎮南關一街人。是一個個體工商戶,更是一名太極拳愛好者。
  說到我癡迷太極拳,還有一段痛苦經歷。1975年秋天,我因胃病住進醫院接受治療。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治竟是16年。更可怕的是,這16年我的疼痛並沒有減輕。濟南、青島的大醫院我也都去看過,可病情並無多大好轉。
  1980年我瞞著病情和愛人結了婚。婚後被愛人發現,於是在她臉上便常期籠罩了一層厚厚的陰影。母親看著我這個快瘦成“人幹”的樣子,常常一個人偷偷地傷心流淚。我的病情使家庭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怎樣治好我的病,也成了我們全家人思考的頭等大事。
 
 1991年春的一個晚上,我在家裏看電視,偶而發現中央電視臺教授42式太極拳。我的眼晴一亮,產生了練太極拳治胃病的想法。我懷著一線希望,當即去求
教武術老師高宗藩老先生,得到了他的幫助,舉了好多練拳治病的例子給我聽。從此,我鄭重其事地拜高老先生為師,開始習練太極拳。萬沒想到,僅練了半年,奇
跡就出現了,我的身體竟然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練到第10個月的時候,我的胃不但一點疼痛感都沒有了,而且身體胖了,臉色也紅潤了,幹活也有勁了。
  看見我康復後的情形,母親別提有多高興啦!整天樂呵呵的。還為此放了鞭炮,請了好幾桌客呢!愛人往日臉上的陰影,也被歡笑驅逐得一乾二淨。從此,母親和愛人特別支持我練太極拳。只要是練拳,有天大的事也不讓我幹。練拳成了我每天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
 
 為了練習太極拳,10年來,不管是寒冬酷暑,還是颳風下雨,我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室外不行室內練,白天不行夜裏練。我的行動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影響了我
的兒子楊超,使他自幼愛上了武術,愛上了太極拳,而且成績還很好。在1999年的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achanhk2002 的頭像
    juliachanhk2002

    Julia Chen

    juliachanhk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