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tcm.com/aptcm/21.nsf/ByUNID/25898291FC12FB5B48256FE000076DAE?opendocument
濕疹湯治療嬰兒濕疹38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嬰兒濕疹是發生在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因發生於吃奶時期,中醫稱之為“奶癬”。筆者自1998--2003年治療本病38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依據《皮膚病性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共選擇52例嬰兒濕疹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最小40d,最大1歲3個月,平均6個月;病程最短12d,最長6個月,平均3個月;其中肥胖者32例,較瘦者6例;35例以頭面部皮損為主,有3例累及到軀幹和四肢;12例合併吐奶,8例合併腹瀉,10例有明確的家族性過敏史。對照組14例,男9例,女5例;年齡最小36d,最大1歲2個月,平均6.5個月;病程最短15d,最長5個月,平均3.5個月;其中肥胖者12例,較瘦者2例;13例以頭面部皮損為主,有1例累及到軀幹和四肢;6例合併吐奶,2例合併腹瀉,4例有明確的家族性過敏史。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體形等方面大致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採用口服中藥治療。藥物組成:茵陳9g,茯苓皮6g,山藥12g,薏苡仁15g,蒼朮6g,黃柏6g,烏梅9g,花椒6g,黃連4.5g,滑石6g,蒲公英6g,金銀花6g,蟬蛻6g,連翹9g,竹葉2g,燈心草1g。隨症加減:發病急、皮膚潮紅灼熱伴大便乾者可加龍膽草9g、黃芩6g、梔子3g;發病較緩,瘙癢重伴腹脹便溏者加黨參12g、白朮6g、炒扁豆9g;消化不良者加六神曲9g、穀芽9g、麥芽9g、雞內金6g;皮疹稍輕而以紅斑、脫屑、結痂為主者,可去滑石、蒲公英、金銀花、燈心草,加生地黃9g、赤芍6g、當歸6g、川芎3g;因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9g、勾藤6g、炒棗仁9g。以上藥物用適量的清水浸泡30min,約煎15~20min,兩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個月約服5~l0mL,3~6個月服10--20mL,6個月~1歲服30~60mL,l~2歲服60~100mL。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輕症、緩症每日服2次。此外,對糜爛嚴重、滲液多者可加外用藥。藥物組成:(蒼術15g,黃柏15g,山藥15g,大棗5枚,先蒸熟,去皮核,焙乾),冰片2g,共為細末備用。用前先用溫開水清洗局部,再將藥末上敷,濕者乾敷,乾者用香油調敷,每日l次。
對照組內服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糖漿,或苯海拉明2~4mg/(kg·d),分3次服。外用10%氧化鋅軟膏1支,或加強的松片10片為末混合外用。
兩組均以1周為一療程,2個療程中間可間隔1周。治療2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皮膚病性病診療指南》及《常見皮膚病的防治》。痊癒:皮膚潮紅、腫脹、瘙癢消失,丘皰疹、糜爛滲液、結痂等皮損恢復正常;好轉:皮膚潮紅顔色變淺,腫脹、瘙癢減輕,丘皰疹、糜爛、滲液等皮損明顯好轉;無效皮膚潮紅、腫脹、瘙癢及丘皰疹、糜爛、滲液等皮損無改變。
3.2 臨床療效
治療組痊癒32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對照組痊癒11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8%。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P>0.05)。2個月後治癒病例隨訪,治療組32例中有2例復發(6.2%),但病情較前為輕,再服本藥仍能取得較好療效。對照組有6例復發(54%),病情同前較重;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較持久鞏固,復發率低;治療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而對照組有嗜睡、胃腸刺激等不良反應,尤其是復發率高。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嬰兒濕疹屬異位性濕疹,由I型變態反應引起,在特異體質基礎上,過敏源多為進食的奶類蛋白質,治療主要是用抗組胺類藥以止癢和抗過敏。奶類食物是嬰幼兒的主要食品,由於致敏源持續存在,因此,治療效果常不理想,並且容易復發,有的甚至一直持續到1~2歲斷奶後,方可逐漸治癒。如病情嚴重,長期劇烈的瘙癢、煩躁哭鬧、睡眠不安,可直接影響到患兒正常的生長發育。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再加外感風邪,或因乳母進食辛辣食物後,內外合邪,兩相搏結,風、濕、熱邪浸潤並阻於肌膚而發為本病。治療應以健脾除濕、清熱熄風止癢為主,對滲液少而以脫屑、結痂為主者,兼以養血潤膚。方中茵陳清熱利濕為主藥;茯苓皮、山藥、薏苡仁健脾利濕滲濕以治內濕;蒼朮、黃柏、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治外濕;烏梅調理肝脾;花椒伍黃連辛開苦降;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蟬衣清熱解毒散風;竹葉、燈心草、滑石導濕熱從小便去。諸藥合用使風散、熱清、脾健、濕除,使機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實踐證明,本方通過改善機體內環境,調節免疫機制,有效地抑制了這種變態反應性病變的發生發展,療效好於西藥,尤其是復發率較西藥明顯為低。
(收稿日期:2004-06-02)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年11月第11卷第11期
亞太中醫藥信息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濕疹湯治療嬰兒濕疹38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嬰兒濕疹是發生在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因發生於吃奶時期,中醫稱之為“奶癬”。筆者自1998--2003年治療本病38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依據《皮膚病性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共選擇52例嬰兒濕疹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最小40d,最大1歲3個月,平均6個月;病程最短12d,最長6個月,平均3個月;其中肥胖者32例,較瘦者6例;35例以頭面部皮損為主,有3例累及到軀幹和四肢;12例合併吐奶,8例合併腹瀉,10例有明確的家族性過敏史。對照組14例,男9例,女5例;年齡最小36d,最大1歲2個月,平均6.5個月;病程最短15d,最長5個月,平均3.5個月;其中肥胖者12例,較瘦者2例;13例以頭面部皮損為主,有1例累及到軀幹和四肢;6例合併吐奶,2例合併腹瀉,4例有明確的家族性過敏史。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體形等方面大致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採用口服中藥治療。藥物組成:茵陳9g,茯苓皮6g,山藥12g,薏苡仁15g,蒼朮6g,黃柏6g,烏梅9g,花椒6g,黃連4.5g,滑石6g,蒲公英6g,金銀花6g,蟬蛻6g,連翹9g,竹葉2g,燈心草1g。隨症加減:發病急、皮膚潮紅灼熱伴大便乾者可加龍膽草9g、黃芩6g、梔子3g;發病較緩,瘙癢重伴腹脹便溏者加黨參12g、白朮6g、炒扁豆9g;消化不良者加六神曲9g、穀芽9g、麥芽9g、雞內金6g;皮疹稍輕而以紅斑、脫屑、結痂為主者,可去滑石、蒲公英、金銀花、燈心草,加生地黃9g、赤芍6g、當歸6g、川芎3g;因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9g、勾藤6g、炒棗仁9g。以上藥物用適量的清水浸泡30min,約煎15~20min,兩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個月約服5~l0mL,3~6個月服10--20mL,6個月~1歲服30~60mL,l~2歲服60~100mL。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輕症、緩症每日服2次。此外,對糜爛嚴重、滲液多者可加外用藥。藥物組成:(蒼術15g,黃柏15g,山藥15g,大棗5枚,先蒸熟,去皮核,焙乾),冰片2g,共為細末備用。用前先用溫開水清洗局部,再將藥末上敷,濕者乾敷,乾者用香油調敷,每日l次。
對照組內服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糖漿,或苯海拉明2~4mg/(kg·d),分3次服。外用10%氧化鋅軟膏1支,或加強的松片10片為末混合外用。
兩組均以1周為一療程,2個療程中間可間隔1周。治療2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皮膚病性病診療指南》及《常見皮膚病的防治》。痊癒:皮膚潮紅、腫脹、瘙癢消失,丘皰疹、糜爛滲液、結痂等皮損恢復正常;好轉:皮膚潮紅顔色變淺,腫脹、瘙癢減輕,丘皰疹、糜爛、滲液等皮損明顯好轉;無效皮膚潮紅、腫脹、瘙癢及丘皰疹、糜爛、滲液等皮損無改變。
3.2 臨床療效
治療組痊癒32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對照組痊癒11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8%。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P>0.05)。2個月後治癒病例隨訪,治療組32例中有2例復發(6.2%),但病情較前為輕,再服本藥仍能取得較好療效。對照組有6例復發(54%),病情同前較重;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較持久鞏固,復發率低;治療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而對照組有嗜睡、胃腸刺激等不良反應,尤其是復發率高。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嬰兒濕疹屬異位性濕疹,由I型變態反應引起,在特異體質基礎上,過敏源多為進食的奶類蛋白質,治療主要是用抗組胺類藥以止癢和抗過敏。奶類食物是嬰幼兒的主要食品,由於致敏源持續存在,因此,治療效果常不理想,並且容易復發,有的甚至一直持續到1~2歲斷奶後,方可逐漸治癒。如病情嚴重,長期劇烈的瘙癢、煩躁哭鬧、睡眠不安,可直接影響到患兒正常的生長發育。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再加外感風邪,或因乳母進食辛辣食物後,內外合邪,兩相搏結,風、濕、熱邪浸潤並阻於肌膚而發為本病。治療應以健脾除濕、清熱熄風止癢為主,對滲液少而以脫屑、結痂為主者,兼以養血潤膚。方中茵陳清熱利濕為主藥;茯苓皮、山藥、薏苡仁健脾利濕滲濕以治內濕;蒼朮、黃柏、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治外濕;烏梅調理肝脾;花椒伍黃連辛開苦降;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蟬衣清熱解毒散風;竹葉、燈心草、滑石導濕熱從小便去。諸藥合用使風散、熱清、脾健、濕除,使機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實踐證明,本方通過改善機體內環境,調節免疫機制,有效地抑制了這種變態反應性病變的發生發展,療效好於西藥,尤其是復發率較西藥明顯為低。
(收稿日期:2004-06-02)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年11月第11卷第11期
亞太中醫藥信息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