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1)臨床症狀: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月經量多,經期延長,但病情不甚嚴重,尚能忍受。(2)婦科體徵:子宮 多為均勻性增大,不超過孕2月大小,呈球形,質硬而有壓痛,少數子宮表面不規則,呈結節樣突起。(3)B超檢查:子宮增大,肌層肥厚,肌層中可見到種植內
膜引起的不規則回聲增強,若形成局限性團塊,則其直徑小於3cm。
1.2 一般資料
選擇2001年10月~2002年12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子宮腺肌症患者6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 32例。年齡23~46歲,平均35.6歲;已婚者48例,未婚者16例;其中有剖宮產史12例,人工流產史39例,不孕史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
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中藥消症湯。藥物組成:菟絲子10g,杜仲12g,丹參15g,桃仁10g,綠萼梅6g,赤白芍各 12g,忍冬藤15g,龍葵10g,夏枯草15g,炙鱉甲10g,海蛤殼15g。隨症加減:氣虛者加黨參、白朮、黃耆;經行量多者加三七、蒲黃、茜草;經
行腹痛劇烈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五靈脂。每日1劑,水煎服。對照組不用藥物。3個月後復查,了解臨床症狀改善情況,並行B超檢查,以觀察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
採用χ2檢驗分析。
2 結果
臨床症狀消失,B超復查病灶基本退化者,治療組為9例(28.12%),對照組為5例(15.62%);臨床症 狀減輕,B超復查病灶無變化或縮小者,治療組為20例(62.50%),對照組為12例(37.50%);臨床症狀無變化或加重,B超復查病灶有加重趨勢
者,治療組為3例(9.38%),對照組為15例(46.88%)。兩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
3 討論
子宮腺肌症是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及間質侵入了宮肌層所致,以往又稱之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現認為是一種 獨立的疾病。異位的內膜組織可在子宮肌層內彌漫性生長,亦可呈局限性增生形成團塊,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它是子宮內膜基底層直接向肌層的浸潤,某
些因素如損傷、炎症或持續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以及免疫功能障礙等,可能會破壞子宮肌層的防禦能力,因而促使本病的發生。由於局部反覆出血,導致病灶周圍纖 維組織增生,病變的子宮可與周圍臟器粘連。西醫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為輔,但手術切除不易被年輕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所接受,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易復發且副
作用大,故對於子宮腺肌症早期輕症者常採用期待療法,定期隨訪觀察。筆者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後能顯著緩解臨 床症狀,改善局部體徵,但服藥時間較長,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中醫學中無子宮腺肌症的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症狀和體徵當歸屬於“痛經”、“癥瘕”、“月經過多”、“經期延長” 等範疇。其發病機制以腎虛為本,血瘀為標。腎氣不足,沖任失司致氣不行血,血滯成瘀,而瘀血的形成又可因內傷七情、肝氣鬱結,或脾虛失運、聚濕成痰,或濕
熱浸淫、蘊久化毒。瘀滯沖任胞中日久而成癥瘕;氣血受阻,沖任失調,則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而痛經。治療宜補腎活血、清熱化瘀、軟 堅散結。方中杜仲、菟絲子補腎養精、益氣溫陽;丹參、桃仁、赤芍活血散滯、祛瘀止痛;綠萼梅、白芍疏肝解鬱、養血斂陰;忍冬藤、龍葵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夏枯草、炙鱉甲、海蛤殼化痰軟堅、消腫散結。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杜仲、菟絲子、白芍、夏枯草、桃仁對免疫功能及內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丹參、赤芍、桃仁、 忍冬藤、龍葵能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液粘滯性,增強吞噬細胞的功能;桃仁、丹參、白芍、炙鱉甲、海蛤殼可提高血漿纖溶活性和膠原酶活性,抑制纖維組織的增
生。全方具有調整機體免疫狀態、糾正內分泌失調、改善微循環、減輕局部瘀血、消除類感染反應、促進病灶的吸收和消散的功效。中醫中藥標本兼治,局部與整體 相結合,為子宮腺肌症的早期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其遠期臨床效果尚待今後進一步驗證。對於病情較重或經藥物治療無效者,則需酌情手術。
(收稿日期:2002-10-2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http://www.aptcm.com/aptcm/21.nsf/ByUNID/751A722A7C9ED19148256D4E003096CF
子宮腺肌症的早期中藥治療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葉 鋌
(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 寧波 3150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