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目的
人體皮膚上的微生物菌叢,可區分為固有性(resident)及暫時性(transient)等二大類。固有性微生物可以在皮膚上生存和繁殖,大多數可以在皮膚表層上被發現,並且能夠一再的被培養出來,不易被一般性洗手除去,大部分微生物的毒性不高,除引起皮膚感染外,很少引起其他感染;而暫時性微生物菌叢僅能在皮膚上生存一段時間,經常可在醫院的工作人員手上被發現到,其來源可能是由接觸菌落群聚(colonies)或感染的病人,另外亦可能是經由接觸微生物污染之物品或環境而獲得;使用普通肥皂或清潔劑對除去暫時性微生物的效果很好。
為避免增加感染的機會,無論醫療人員或病人在執行侵入性醫療措施前,應作減少皮膚微生物數目的預防動作,如洗手或皮膚消毒。在醫院中的洗手方式依據目的之不同可分為三種:1.一般性洗手(social hand washing),係指以不含抗微生物製劑的肥皂或清潔劑洗手,主要是除去手部髒污或暫時性的微生物;2.保健洗手(hygienic hand disinfeciton),意味著使用含抗微生物製劑的皮膚消毒洗手劑來去除或破壞暫時性微生物;3.外科刷手(surgical hand disinfection),主要是去除或破壞暫時性微生物及降低固有性微生物的數量。
貳、作業步驟
一、 一般性洗手步驟:
(一) 首先將手上的飾物(如戒指、手錶)取下。
(二) 再以清水潤濕雙手後抹肥皂。
(三) 用力搓揉至泡沫產生,應特別注意指尖及指縫處。
(四) 用流動水沖去手上的肥皂。
(五) 以紙巾擦乾手上的水分。洗手時間大約10-15秒。
二、 保健洗手步驟:
(一) 首先將手上的飾物(如戒指、手錶)取下。
(二) 再以清水潤濕雙手後抹含抗微生物製劑的皮膚消毒洗手劑。
(三) 用力搓揉至泡沫產生,應特別這意指尖及指縫處。
(四) 用流動水沖去手上的肥皂。
(五) 以紙巾擦乾手上的水分。洗手時間大約10-15秒。
三、 外科刷手步驟:
(一) 徹底清洗手部及前臂。
(二) 以刷子刷洗指甲。
(三) 徹底以流動水潤濕。
(四) 使用抗微生物製劑的皮膚消毒洗手劑在濕潤的手部及前臂至少搓揉120秒。
(五) 若選擇含酒精成分的手部消毒劑,依廠商的建議搓揉手部及前臂,徹底清潔指尖、指縫,待完全乾燥。一般所需時間至少20秒。
四、 手術前病人皮膚消毒
(一) 手術部位及周圍區域先清洗。
(二) 進行皮膚的消毒準備,由手術部位中心向外為擴展,若使用優碘消毒時間至少2分鐘。此區域須涵蓋整個切口和鄰近部位,並須足夠大到供手術者工作,以避免在手術時碰及未消毒的皮膚。
(三) 除手術部位及麻醉區以外,其他部位須以無菌單覆蓋以維持手術的無菌進行。
參、皮膚消毒劑
一、 碘水溶液(iodine)與優碘(iodophors)
(一)
臨床上使用之iodophors即為povidone(polyvinyl-pyrolidone)與iodine的混合物。
(二)
可均勻散佈,迅速穿透細胞壁,對皮膚沒有傷害,乾的較慢。
(三)
作用機轉是與核酸及蛋白質產生氧化反應。
(四)
洗手消毒劑的濃度為7.5%,皮膚消毒的濃度為10%。
(五)
用途:Tincture of iodine用於消毒皮膚、溫度計、血液微生物培養瓶、水療池;Iodophors用於外科刷手、開刀前之皮膚消毒。
二、 酒精(alcohol)
(一)
臨床上常見的包括乙醇(ethyl alcohol)及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適用濃度為60-90%,濃度低於50%即無殺菌效果。
(二)
作用機轉是使蛋白質脫水作用及凝固作用。
(三)
殺菌速度快,不會有色素沉著於消毒的物品上。
(四)
用途:皮膚、溫度計的消毒、藥瓶、血液培養品上之橡皮塞、儀器物品表面。
三、 氯胍(chlorhexidine gluconate)
(一)
具持久抑菌效果,一般為洗手劑,不受有機物之影響(如:血液或膿液)。
(二)
只用於完整的皮膚消毒,對傷口有刺激性,對皮膚角質層有強的親和力,有很好的持久性,殘留成份的抗微生物效果可達六小時,是目前所有消毒性洗手劑中,持久效果最好的。
(三)
用途:水療、洗手皮膚消毒、外科刷手(短刷)。
四、 Hexachlorophene
(一)
為氯化的酚化合物,只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效。
(二)
作用機轉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及蛋白質變性,殺菌作用不快,其優點為持久的抑菌效果。
(三)
一般使用濃度為3﹪,是屬於處方用消毒性洗手劑,不作常規使用,因長期使用反而增加皮膚的菌量。抑菌效果不受肥皂及有機物的影響。
五、 Para-chloro-meta-xylenol
(一)
為酚化合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比革蘭氏陰性細菌有效,對結核菌及部分黴菌及病毒有效殺菌效果。
(二)
作用機轉是破壞微生物的細胞壁。
(三)
不同的配方會影響其殺菌作用,小於5%是安全的作用濃度,通常使用濃度為0.5﹪-3.75%。
(四)
消毒效果可持續數小時之久。
六、 Triclosan
(一)
為酚化合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及大部分革蘭氏陰性細菌有效,對黴菌及病毒無效。
(二)
作用機轉是破壞微生物的細胞壁。
(三)
在皮膚上有持久的消毒效果。
(四)
有機物對其消毒效果的影響不大。
(五)
使用濃度為0.3% ~ 2.0%。
肆、注意事項
一、 優碘
(一)
不宜用於次重要性(semicritical items)醫療物品,如內視鏡的消毒。
(二)
對細菌孢子無效,結核桿菌、黴菌、病毒、繁殖體有效,在硬水、熱水或含有機物,其消毒作用較差,屬於中程度的化學消毒劑。
(三)
缺點為可著色於紡織品或塑膠品上;對金屬有腐蝕性,對橡膠及部分塑膠有害;遇到物品上含有機物,會降低其效力。
二、 酒精
(一)
屬於中程度之化學消毒劑,對細菌孢子無效,結核桿菌、黴菌、病毒、繁殖體有效。
(二)
濃度低於50﹪即無殺菌效果,不建議用於外科手術器械的消毒。
(三)
濃度超過90%時,消毒殺菌效果反而不佳,因濃度高會使酒精急速與微生物的細胞壁作用,形成蛋白凝固層的屏障,使酒精無法進入細胞漿進行脫水及凝固作用。
(四)
缺點為易揮發而使濃度改變;易燃,無持續性之殺菌效果;當物品含有機物時會降低其殺菌作用,會使皮膚乾燥及刺激感,對黏膜有傷害;橡膠製品會吸收酒精,而造成變性;會破壞覆有亮漆之物品。
(六)
無法殺死孢子;曾有文獻提及Bacillus spp.及Clostridium spp.可於酒精內生存,不適合當滅菌劑。酒精無法殺死親水性病毒,如B型肝炎病毒、孤病毒(ech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
三、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一)
對結核菌及細菌孢子無效,不可存於鹼性的玻璃瓶,以免被活化不穩定而喪失殺菌能力。
(二)
不受有機物之影響(如:血液或膿液),當有陰性離子界面活性劑、無機陰離子(磷酸根、硝酸根、次氯酸根等)及其它硬水中的鎂鈣離子,中性肥皂都會影響其抗微生物效果。
(三)
使用時需小心,不用濺入眼睛及內耳,以免造成傷害。
四、 Hexachlorophene
(一)
已證實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毒性,不作常規使用。
(二)
於皮膚或黏膜受損時,絕對禁止使用。
(三)
無法減少皮膚上的微生物數量。
五、 Para-chloro-meta-xylenol
(一)
在鹼性條件下有殺菌作用,但可被介面活性劑中和。
(二)
在碘化合物或氯胍對減少皮膚微生物之數目效果差。
六、 Triclosan
(一)
會經由皮膚吸收,短時間使用並不會引起過敏或有毒性。
七、 執行消毒性洗手的時機
(一)
執行侵入性醫療措施(如放置導尿管)。
(二)
可能被血液或體液污染時。
(三)
照護低抵抗力宿主(如燒傷病患、新生兒、免疫抑制病患)。
(四)
接觸傷口前後。
(五)
接觸被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之後。
(六)
照顧具傳染性或多抗藥性細菌菌落群集(colonization)病人之後。
八、 其他手部照護或保護產品
(一)
手部及指甲
1.
指甲須短到可以充分刷洗且不會造成手套的破裂。
2.
避免造成手部及指甲周圍組織發炎。
(二)
手套
1.
手套為附加品,不可用來取代洗手。
2.
當手部可能被污染時必須使用手套。當懷疑手套的完整性及在兩病人之間,必須脫除手套並洗手。照顧同一病人時,若執行不同的步驟時(如無菌步驟及更換傷口)一定要更換手套。
3.
拋棄式手套不可清洗後再重複使用。
4.
對一般乳膠手套(latex glove)過敏的工作人員可使用其它材質的手套。
(三)
乳液
1.
為避免洗手引起手部皮膚乾燥,可使用乳液。
2.
盡量使用小瓶裝或單次包裝,或有壓嘴包裝的乳液產品,且容器洗淨晾乾後才可再裝填。
3.
在選擇相關產品之前,要考量乳液與手部消毒劑的相容性,凡士林或其它油質物品對手套成分的影響。
(四)
貯存及分裝手部照護產品
1.
液狀產品必須貯存於密閉容器。
2.
儘可能使用拋棄式的包裝容器。若無法使用時,要定期的維護清洗及裝填。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在裝填之前要徹底清洗且完全
乾燥。
3.
定期的檢查肥皂及紙巾合適性,並足量供應。
4.
含酒精成分的手部消毒劑,必須貯存於防火的區域。
(五)
手部乾燥
1.
不建議在醫療機構中使用懸掛式或滾筒式的擦手毛巾。
2.
紙巾或烘手機必須放置於方便使用,且不會被污水濺到的位置。
3.
在洗手前要先檢查紙巾盒內含有紙巾。烘手機必須連肘部都能烘乾。
伍、參考文獻
1.
Larson EL. APIC Guidelines
Committee. APIC guideline for handwashing and antisepsi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Am J Infect Control 1955;23:35A-67A.
2.
Spaulding
EH. Chemical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material. In: Lawrence CA, Block SS, ed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1968:517-31.
3.
Elaine
LL, Mark SS, Charles AE. Analysis of three cariables in sampling solution used
to assay bacteria of hands: type of solution, use of antiseptic neutralizers
and solution temperature. J Clin Microbiol. 1980; 355-60.
4.
Larson E. Guideline for
use of topic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m J Infect Control 1988;16:253--66.
5.
Daschner F. The hospital and pollution: role of the hospital
epidemiologist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n Wenzel RR, 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2nd ed.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3:993-1000.
6.
Sattar
SA, Jacobsen H, Springthorpe VS, Cusack TM, Rubino JR. Chemical disinfection to
interrupttransfer of rhinovirus type 14 from environmental surfaces to hand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3;59:1579-85.
7.
Rutala WA .
APIC Guidelines Committee;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 . APIC guideline for selection and use of disinfectants. Am J
Infect Control, 1996;24:313-42.
8.
Garner JS,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Guideline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 hospital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6;17:53--80.
9.
Rotter M. Hand washing
and hand disinfection [Chapter 87]. In: Mayhall CG, ed. Hospital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control. 2nd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999.
10.
Boyce JM. It is time for
action: improving hand hygiene in hospitals. Ann Intern Med 1999;130:153--5.
11. Boyce JM, Pittet D. Guideline for Hand Hygiene in Health-Care Setting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and the HICPAC/SHEA/APIC/IDSA Hand Hygiene Task Force MMWR,2002:October 25, 51(RR16);1-44
12.O'Grady NP.,Alexander ME,
Dellinger P,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MMWR-, 2002:August 9,51:
RR1--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