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年好合”培训资料


 


第一部分 “百年好合”的说明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部分 中医药基本知识概述


 


第四部分 妇科疾病的综述


 


第五部分 “百年好合”使用知识问答:


 


第六部分 ”百年好合”的功效见证


 


第七部分 ”百年好合”产品中使用的主要中草药药理解释


 


 


北京尚大有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 ”百年好合”的使用说明


主要成分:


西藏产正品藏红花、柬埔寨、印尼原产血竭、冰片、贵重的僵蚕、蜈蚣、苷参、黄柏等近四十种中草药精致而成。


效:


调节菌群平衡、消灭炎症、清热解毒、止痒止痛、利尿通淋、活血花淤、调节内分泌紊乱、祛斑美容。


药理作用:


药丸放置阴道内,通过药物的作用,杀死有害菌,保留有益菌,使菌群达到平衡。同时能够通经活络,直达病灶,将子宫内异味、异物排出,并能迅速使糜烂面愈合。


应用人群:




1 月经不2
调、痛经白带异味、带下病;


3 中老年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


4 宫颈炎、宫颈糜烂(Ⅰ、Ⅱ、Ⅲ 度);


5 附件炎、盆腔炎;


6 子宫肌瘤、卵巢肌瘤;


7 各种妇科疾病引起的面部色斑、痤疮、腰腿痛、痔疮等症。


使用方法:




1 使用前,2 请将双手洗干净,3 然后撕开铝塑封袋(剪口所在的位置就是相应的产品:治疗型或滋养型),4 取出本品。


5 将消毒纱布包裹的药丸取出,6
将有棉线的一端解开,7
并把棉线拉直。


8 以食指9
配合大拇指10
把本品捏紧,11
一只手轻轻地将阴唇12
分开,13
然后慢慢呼吸,14
用食指15
将本品顺阴道轻缓推入。


16 将药丸放置阴道深处(宫颈口),17 如位置正确,18 应感觉不19 ”百年好合”的存在。放置妥当后,20 把药丸线留在阴道口外,21 若线过长,22 可适当剪短,23 但不24 能影响用后取出。


25 24小时后,26
本品会吸附一定的毒素,27
轻轻地将露在外阴的棉线拉出,28
本品便会滑出体外。


29 取出药丸后,30
应及时打开”百年好合”洗液药包用200毫升开水浸泡,31
浸泡十分钟后清洗阴道。


32 间隔24小时在使用第二粒,33
每使用两粒治疗型(消毒型)后可使用一粒滋养型(养护型),34 这样循环使用。


35 本品一盒为一个疗程,36
如一个疗程病灶没有完全治愈,37
请继续使用下一个疗程。


症(以下情况,严禁使用):




1 未有性经历者(避免损伤处女膜)。


2 孕妇、哺乳期。


3 经期停用。


4 外用制剂、切5
勿内服6


注意事项:






1 治疗型(消毒型)


1 在经期期间禁止使用,2
月经干净4天方可使用。


3 用药时严禁同4
房,5
如需同6
房,7
请取出”百年好合”(消毒型)并用洗液彻底清洗干净阴道。


8 如在中途取出后,9
10
可重复11
使用,12
以防止交叉感染。


13 放置24小时取出后,14
应及时清洗阴道。间隔开24小时后,15
再使用下一粒。


16 在使用”百年好合”(消毒型)的过程中,17 如感觉干涩者(因人而18 异),19 请配合使用”百年好合”(养护型)。


20 在同21
3小时之后方可使用本品。



2 滋养型(养护型)


1 使用第一粒时分泌液较多,2
3
必担心,4
此症状为先期促进腺体细胞自身修复5
过程,6
使用两粒后此症状完全改善。


7 ”百年好合”治疗型(消毒型)间隔使用(两粒治疗型用一粒滋养型)。


8 每粒使用12小时,同9
房前3小时取出本品最佳,10
并及时清洗阴道。


11 可作长期保健之用。



3 洗液


1 每次一代,2
3
可重复4
使用。


5 注意防潮,6
受潮后不7
可使用。


8 也可作为日常清洗使用。


女性内生殖器及”百年好合”使用位置图: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原理


妇女疾病不仅影响妇女本身健康又能影响婚、育、性生活而造成个人及家庭的不幸。此外,生殖系统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在妊娠分娩过程中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而遗害子代,导致流产、早产、死产、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


妇女从青春期月经初潮开始每月行经一次,称为月经;生育年龄妇女处于性功能及生育的活跃期,到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
衰退,最后月经终止,即绝经。许多妇科疾病的发病与妇女各阶段的不同生理特点有关。青春期、经期、产褥期、绝经期的卫生保健措施是预防妇科疾病的饿重要环
节。那么什么是妇科疾病呢?妇科疾病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外阴、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乳房)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尤其是非妊娠状态下发生的
疾病。


 


妇科病的共同表现


 


阴道出血:阴道出血可来自阴道、宫颈及子宫,绝大多数来自子宫,后者又称子宫出血。


白带异常:表现为白带量、性状、颜色及气味的改变,生殖道有炎症、肿瘤或异物继发感染时,白带增多且有颜色及性状的改变。


痛:下腹正中疼痛多由于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单侧下腹痛多为该侧附件病变,如卵巢囊肿、附件炎、输卵管、妊娠等引起。盆腔炎多为双侧下腹痛。此外,下腹痛亦可来自生殖器官以外疾病,如阑尾炎、尿路结石等。


外阴瘙痒:多为阵发性,夜间加重,部位多在阴蒂和小阴唇附近,也可见于大阴唇,会阴或肛门附近,由于糖尿病、黄疸、维生素B2缺乏症等全身疾病,或为局部的刺激性因素所引起,如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刺激)、生殖道瘘(尿,粪刺激)、皮肤病(如湿疹)、外阴白色病变、局部皮肤过敏(对药物或塑料制品)卫生不良等。


正常菌群的概念


细菌、真菌
不但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普遍寄居在健康人的体表与体腔中。人类从出生后就生活在有菌环境中,因此人体皮肤以及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小肠下部、
大肠、尿道口与阴道等均有大量的各种细菌等寄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菌群一般对宿主无害,有的甚至有益,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与其寄居宿主和外环境间构
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层,此生物层内的菌群又在宿主一定组织器官定居,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不但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经常维
持相对平衡,而且菌群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静止的,其组成及数量均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正常菌群在宿主出生后迅速在其体内建立并持续存在,成为宿主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又称土著菌群。还有一些菌群寄居在宿主粘膜深处,用一般物学检查法不易检得的自生菌群,主要是厌氧性细菌。人体有些部位菌群少或仅暂
被寄居,如喉、气管、支气管、副鼻窦、食道、胃、小肠上部和部分泌尿生殖器官。健康人的肺泡、肝胆、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处则应无菌。


所谓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菌群可以获得使宿主致病的机会,如机体防御机能下降、菌群改变寄居部位及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等等,均应引起注意。


在人体泌尿、生殖道寄居的常见菌群


外生殖器的菌较多,常有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棒状杆菌、类杆菌、梭状杆菌、奈瑟氏菌、布兰汉氏菌、不动细菌、分枝杆菌、支原体和念珠菌。上述微生物也见于男性和女性的尿道口。尿内菌数超过10万个/毫升时方认为是菌尿,表明有感染。


阴道内菌的种类随内分泌变
化而异,从月经初期至绝经期,阴道内主要细菌是嗜酸乳杆菌或膣杆菌,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后妇女阴道栖居常见菌群有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消化链球菌、
肠球菌、类杆菌、棒状杆菌、某些肠道杆菌、不动细菌、梭形芽胞杆菌、支原体和念珠菌。健康妇女子宫颈除极少数无菌外,一般带有厌氧菌,常见的是类杆菌。其
次为消化链球菌和梭形芽胞杆菌。
Gorbach70%健康妇子宫颈检出厌氧菌。其中类杆菌占57%。这些细菌可以引起盆腔感染,故子宫颈的正常菌群应视为条件致病菌,孕妇子宫颈多见乳杆菌和类杆菌。70%的类杆菌菌血症发生在孕妇和新生儿中。B族链球菌Ⅰa、Ⅰb、Ⅰc、Ⅱ及Ⅲ5个血清型在孕妇子宫颈、阴道和外生殖器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为12.4%。这些细菌在产前可影响胎儿的发育,产时可感染婴儿。新生儿菌群常来自母亲阴道,据统计,怀孕期间80%妇女阴道内有条件致病菌。


男性的前列腺可有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假单胞菌和支原体寄居,尤其在中年及老年者多见。


正常菌群的建立


初生儿口腔内菌群多来自母
亲,自出生后即可检出与母亲阴道菌丛相同的一部分菌群。新生儿最早出现的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但多数又有甲型链球菌和布兰汉氏菌等。几天后口腔内出现唾液链
球菌与乳杆菌,以后相继出现费氏菌与其他厌氧菌;牙萌出时菌群中有梭状杆菌、类杆菌和厌氧链球菌;出牙后口腔菌群即与成人相仿,只是螺旋体与产黑色素类杆
菌在青春期为多。肠内菌群在出生后几小时有少量肠球菌和大肠类杆菌,细菌可从母亲产道或环境中经口腔进入。哺乳开始
14天肠内微生物显著增加;用母乳哺养的婴儿肠内双叉杆菌和乳杆菌可占细菌总数的90%
这些细菌的存在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人工喂养婴儿肠内有乳杆菌、大肠类杆菌、无芽胞厌氧菌和肠球菌。一般说来,哺乳期间肠内菌群相对单纯,断奶后进普通饮
食,有大量的各种微生物伴同进入肠道。,断奶时的婴儿往往容易发生腹泻,可能是菌群失调所致。婴儿吃固体食物后肠内可检得专性厌氧菌,当厌氧菌渐增时,大
肠杆菌与粪链球菌等数量随之下降。


75%的新生儿呼吸道内无菌。少数有表皮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


部腹产的生儿皮肤是无菌的。正常分娩的生儿,虽然皮肤上带有少量细菌,但产妇在分娩时,由于阴道有廓清作用,阴道内菌群甚少,因此一般认为母亲的阴道菌群在新生儿呼吸道、皮肤的正常菌群的建立上关系不甚密切。


机体的土著菌群 组织器官中有许多被土著菌占据的壁龛,如在功能正常的消化道的所有栖息处和壁龛都被土著菌占有,每种菌占一个壁龛,土著菌群集在宿主的一定部位,在宿主发育过程中,菌群间保持相对恒定。土著菌一般能在厌氧环境中生长。


影响正常菌群的因素


正常菌群组成,在各种、属
间有所不同。不同个体间或同一个体不同条件下亦可有差别。影响正常菌群的因素,除微生物本身相互作用外,宿主调节功能发生变化,或环境等其他方面也不可忽
视。然而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看法,有人以粪便内正常菌群为例,认为其组成相对稳定;有人则认为波动很大。这因研究方法不同所致:


1宿主的因素:


年龄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皮肤正常菌群也有差异;


免疫力的影响;


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肠蠕动的影响;


代谢的影响;


酶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2饮食和环境等其他因素:


饮食的影响;


气侯的影响;


气压的影响;


药物和治疗的影响;


菌群间的互相影响;


正常菌群的意义和作用


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生存和增殖,在正常情况下,给宿主带来利益,使宿主得到合适的重量、生长发育和如健康成长,并能防止外来菌的侵袭。


1
持宿主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肠道内正常菌群为例,虽然肠道菌群对宿主肠道形态结构上的影响各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它对宿主的营养、抗感染、抗休克、
抗肝昏迷、抗肠绞窄阻塞及对放射的反应上都有一定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肠道正常菌群是宿主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肠粘膜有广大的表面与微生物接触,是保护机
体抵抗微生物的屏障,又是微生物选择侵入机体的进口。肠道微生物在数量、位置和代谢活性上的改变,宿主粘膜
细胞的更新,分泌、免疫功能、肠蠕动和血液供应等都可以改变粘膜的表面组成与功能。


2自然菌膜:近来有人认为各种正常菌群在宿主皮肤粘膜表面特定部位粘附和系列,形成一层自然的菌膜,是非特异性的局部保护膜,可使机体免罹致病菌和入侵和群集。


3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实验证明无菌动物抗感染能力较低。无菌动物淋巴系统衰退、淋巴组织缩小、免疫活性细胞减少、淋巴结内生发中心萎缩以及血清中丙种球蛋白量降低。此种动物即使对于 一般无致病的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也无法抵抗,只需少量细菌即可造成感染。正常菌群能引起机体产生所谓“自然抗体”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4合成维生素:无菌动物容易发生B族和K族维生素缺乏症,说明正常菌群有合成维生素的作用。


5拮抗外袭菌群的作用:正常菌君对外袭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对外袭菌的拮抗作用不外于:1)降低PH2)降低氧化还原电势;3)竞争营养料和空间位置以及产生抗菌物质,如乳杆菌产生H2O2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6正常菌群对宿主的新陈代谢的影响:正常菌群影响宿主对糖、蛋白、脂肪和维生素的吸收。


菌群失调


微生物、宿主与外界环境之
间在正常条件下处在相对平衡状态,这是动态平衡。三方面的因素在不停息地变化,因此平衡是瞬间的。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是永远存在的,如果波动超出了正常范
围,就失去了平衡。有许多因素可使微生物发生大幅度的菌群改变,某些微生物过量繁殖,生态系中出现不平衡状态,称为菌群失调,或生态失调,严重的失调可以
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临床上一般称为二重感染。菌群失调是经常发生的,但二重感染较为少见。


菌群失调的表现


定位转移 宿
主的各种土著微生物常居于体内一定组织器官,在一定栖息处及壁龛,与宿主保持相对平衡,一般对机体有利无害。但若这些微生物从原来定居系列的场所转移至新
的场所繁殖,由于宿主生理条件对迁移而来的微生物不能适应,平衡破坏,则会产生不利后果。如类杆菌若由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发挥其分解胆盐的能力,结
果破坏了胆汁,影响宿主对脂肪的吸收,就会引起脂肪泻。


内源感染
体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处于衰竭状态时,或应用免疫抑制药、激素、电离辐射、插管导管及器械等治疗手段降低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就能使正常菌群的某些条件致病
菌引起内源性感染。在器官移植或静脉给高营养后易发生真菌感染,尤以白色念珠菌为多见。烧伤病人创面感染常来自自身菌群,其中肠道内菌群是重要污染的来
源,这往往是烧伤病人感染和死亡和主要原因。


菌群比例失调程度 康白等曾将菌群失调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度。


 


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指在正常宿主
一定部位、于一般情况下不表现致病作用的菌群。它可以是宿主的常居土著菌,或为外界环境中菌至宿主体暂住。只有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这些菌才得到机会损伤
宿主;或者离开原来定居部位,方有致病的可能性,故又称潜在性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它不同于一般腐生菌。腐生菌只生活在无生命力的动植物体,不能在人体与
正常菌群竞争。体内细菌等与宿主关系在一定环境下随时在发生变化,原对机体没有致病性的菌可取得致病的机会,故致病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毒力也仅是相
对的。所谓某菌无致病性或无毒力是对正常宿主而言,腐生菌、共生菌与致病菌可为同一个菌种,以往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工作者都把注意力放在所谓致病菌上,认
为只有极少数菌有引起感染的能力,忽视了宿主与环境的关系或宿主与菌的关系。近
20年来,学者们证实宿主的健康状况、过去感染史、医源性刺激以及某些非微生物因素都在感染的发生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致病的机会与条件


细菌粘附至宿主细胞 前面已经谈到,土著菌之所以能常居于体内,与其粘附能力有关。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在宿主粘膜表面粘附与君集是发挥致病作用的先决条件。细菌粘附对宿主细胞也可有一定损伤。


寄居部位改变 常居菌由常居部位进入宿主其他部位或无菌器官则可引起疾病。


宿主免疫力缺陷 B细胞缺陷时,常见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绿脓杆菌、不动细菌与非致病性肠道杆菌引起的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和脑膜炎。


抗菌治疗 抗生素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是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已见前述。


医院环境与器械治疗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及消毒剂的广泛应用,医院中敏感细菌被清除,而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得以系列和传播。


医院内病人往往知护人员的手、器械或空气传播被外源性细菌等交叉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和沙雷氏菌为多见。住院病人发生绿脓杆菌感染,其中1/10系医院内交叉感染。


 


菌群失调的调整措施


当菌群失调严重、机体不能自行恢复正常时,应采用必要措施以调整菌群。


1活菌疗法


2菌群促进物质疗法


3营养疗法


4抗菌疗法


5 中药疗法。


第三部分  中草药基本知识概述(P61)


一、中草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及归经等。



1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一般说来,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
属于寒性或凉性药,如寒性的黄连、黄柏可以清热解毒、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药,如热性的附子、干姜能温中散寒。对寒热夹杂的病证,则应寒热
并用,温与热,凉与寒,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等作
用,常用于阴证、寒证。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比较平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偏凉或偏温的,所以基本上属于四气之内。



2


就是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五种滋味,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无明显的味道,称为淡味,所以实际上有六味,但一般认为淡附于甘,故不称六味仍称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而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有共同之处,味辛能散、能行,适应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味苦者能泻能燥,适应于热证和湿证;酸能收敛,适应盗汗、遗精、久泻等证;咸能软坚适应于大便燥结,痰块、瘰疬(luo li)等症;甘能补能缓,适应于虚弱或缓和拘急疼痛;淡能渗能泄,适应于水湿证。


有些药物其味有两种以上,例如肉桂辛甘;玄参苦咸,一般说来有兼味的药,其作用也较复杂。


每种药都有气和味,两者必须综合运用。同样是寒性药,气味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是甘味药但气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可以清热除烦。



3 升降浮沉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方面,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e)逆、喘息),向下(如腹泻、崩漏、脱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achanhk2002 的頭像
    juliachanhk2002

    Julia Chen

    juliachanhk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